用一生书写热爱 用实干诠释担当 记翻译工作者老党员张君良同志

时间:2021-10-18 09:52:06
  有这样一位老同志,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翻译事业,在翻译工作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40年,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有这样一位老党员,从他1986年7月12日入党那一天起,就心怀祖国、肩扛重任,用忠诚和担当践行着初心与使命,孜孜不倦、无悔一生。为了报效祖国改革发展的建设事业,他任劳任怨, 勇挑重担,参与了数次被誉为“全国最大”,“全国首次”的重大项目的翻译工作;为了帮助年轻人学习成长,他倾注大量心血自发编写了一本多达180万字的汉英字典,甚至在字典中细心地标注出专业词语英文出处,便于年轻人学习参考;美国查尔斯·艾姆斯等著的《市场销售学》、澳大利亚电视剧《拥抱太阳》等外国作品因他的翻译而得以更为广泛地在国内传播…… 他,就是享有“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的老共产党员张君良同志。
用一生书写热爱 用实干诠释担当 记翻译工作者老党员张君良同志
用一生书写热爱  用实干诠释担当   记翻译工作者老党员张君良同志
 
■作者:杨 帆
一、坚定信仰、扎根土壤,立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59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附属中学,张君良便考进了这所新办的学校。当年北外是外交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常有外交部的官员们来做有关国际问题的报告,附中的孩子们有时也让进去旁听。这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听得很入迷,进而萌生了想当外交官报效祖国的宏大梦想。1962年成绩优秀的张君良直升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与毛主席的翻译唐闻生成为了同班同学,开始了长达5年的外语求学生涯。大学期间,为人坦诚,工作认真的他担任了英语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以及班级团支部书记的工作。毕业前夕张君良协助北外张道真教授为北京军区举办的《白求恩展览会》完成了全部英译汉的翻译工作。
  正当他满怀憧憬等待毕业后去从事外交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原毕业生分配方案全部作废。上帝给他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却给他打开了一扇窗。1966年毛主席亲自决定援建坦赞铁路,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个援外项目。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闻风而动,万事俱备,唯修建铁路的翻译人才奇缺。1967年,张君良同志被分派到负责坦赞铁路勘测设计工作的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援外办公室。铁路建设专业性极强,在陌生的单位、陌生的专业、陌生的同事面前满脑子ABC的他顿感一片茫然。他一切从头开始,向单位里的专家们学习地质、勘察、设计、线路、站场、桥涵等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机车、车辆、机务、电务、检务等内容。强烈的求知欲、工作的责任心和奋斗精神驱使他放下心理包袱,发誓一定要啃下这些“硬骨头”!
  在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援外办公室任翻译期间,张君良同志先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建坦赞铁路考察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建坦赞铁路勘查设计报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建坦赞铁路竣工图》的翻译工作以及三国政府代表之间有关会议的口译工作,得到一致好评,几年下来竟然成为铁路建设方面的半个专家!
  1972年,铁道部决定在长沙铁道学院设立外语系,一方面培养铁路方面的专职翻译以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多铁路援外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全国各铁道院校源源不断输送外语师资。旋即铁道部一纸调令将张君良同志调往该学院外语系任教。当年长沙,乃至全国鲜有空调,那里夏天热得像火炉,冬天又冷得像冰窟,加上湖南人的辛辣食品给张君良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但是胸怀对翻译工作的热爱之情和培养翻译人才的使命感、责任心使他义无反顾地在湖南扎下了根。他在长沙铁道学院工作的四、五年间,先后教授精读、泛读、语法和口语课,并编写了相关教材,在《英语学习》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和铁路部门的在职进修生。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于七十年代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其中一套美国凯洛格的装置就建在湖南省岳阳市。这样的引进工程需要英语基础好、年轻有活力且具有工程经验的人员来做翻译工作,对于湖南省来说张君良是不二的选择。1977年湖南省委组织部与长沙铁道学院协商将张君良同志临时借调到洞庭湖畔的岳阳化肥厂为美国专家做现场口译工作。就在他赴岳阳工作的第三年,患肺癌的父亲病危。当时正值工程会战100天,离开现场就会影响工程进度。他无可选择,推迟了回家的日期。当他完成工作任务并疾奔回太原时,敬爱的老父亲已经与世长辞,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为张君良同志一生中永远的遗憾。但是他相信,一生将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老父亲不会抱怨他的决定,反而会为他感到骄傲。
  1979年,山西省决定全套引进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48万吨尿素的化肥装置,这项工作的设计任务落在了化学工业部第二设计院(现更名为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头上,张君良同志作为工程翻译人员从湖南长沙调到了我公司,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得以为老母亲尽孝膝下。
二、初心不改、担当实干,潜心用毕生所学成就事业
  张君良同志从1979年调入我公司直至退休,历任化学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译审、外事办公室主任、海外业务部主任等职,在社会上担任山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翻译职称高评委主任委员、山西省翻译职称高评委委员、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国履约技术专家等职。
  进入我公司之后他参加过的重大合同谈判不胜枚举:山西化肥厂引进的德国鲁奇煤制气项目(全国最大)、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和硝铵项目;济南化肥厂的9万吨/年硝酸装置引进四合一压缩机组项目;哈尔滨依兰的煤气工程项目(亚洲最大的煤制城市煤气项目);驻昆解放军化肥厂低温甲醇洗项目、液氮洗项目和硝酸、硝铵项目;邯郸滏阳化工厂硝基苯、苯胺项目;哈尔滨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苯酚丙酮项目;河南义马煤气工程(120万标米3/日,为郑州、洛阳、三门峡和义马市供城市煤气);河北沧州大化和太原的甲苯二异氰酸酯项目等等。因工作原因,他与世界各国专家进行各种技术交流上百次,也为各项涉外工程出国工作数十次,深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随着职位的升迁他的工作日益繁忙。除了要完成公司内部的各种事务外,他时而为山西省举办的全国性的或省内的英语大赛当评委、给省内翻译职称评定当评委;去北京的中化总公司为其主持旗下各公司翻译系列职称的评定工作;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视察团专家来山西视察化工厂也请他去当翻译;引黄工程是当年山西省最大的工程项目,世界银行专家来山西评估这个项目并决定是否给这个项目放贷时也请张君良去当首席翻译。就是省委书记、省长接见外宾也时常请他去帮忙做口译。
 
  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参与何种工程项目,张君良同志都始终秉持自己的初心,严谨细致、务实担当,将毕生精力和心血都默默奉献给了翻译事业。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终身学习,是张君良同志最持之以恒的坚守。他经常对新入职的翻译人员说:“如果有可能,尽量多去现场看一看,最好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你做翻译时才会更有底气,才不至于想当然的猜测或杜撰。”多年前,从对铁路知识一窍不通到“半个专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化肥厂起初的一片稻田到清场、打桩、做地基处理、做土建,再到国外设备进厂、清点、检验、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的工程实践,更是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两年的建厂全过程张君良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常说,做一名不懂专业的专业翻译不是很可笑吗?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不可能的。做工程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做不好就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张君良经常说翻译应该是杂家,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也应该对其略知一二。他深知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也经常强调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前半生,他无数次在陌生的工作领域摸爬滚打,纵使对工作领域的知识了然于胸,仍不断吸纳新知识;后半生,他紧跟时代潮流,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软硬件工具,刻苦学习,以便自己能够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走上管理岗位后,张君良同志并没有因事务性工作缠身而对自己的翻译工作有丝毫放松或懈怠。他和以前一样,和大家一起翻译资料和文件,一起钻研、切磋翻译技艺。他在翻译文件时全神贯注,反复推敲,难怪有人说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只要有可能,对来往的函电或文件他总要亲自过目,不敢有任何差池。他总是说唐闻生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后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白天处理政务,晚上加班批改来往的英文译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一个基层的部室主任,那叫官吗?就敢荒废自己的学业,只做指手画脚的事情?严管厚爱、以身作则的管理理念和精钻细研的翻译业务能力,让张君良同志成为员工们向上看齐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也正是因为张君良同志永不懈怠的学习和钻研业务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业绩。
 
  对于和张君良同志一起工作过的人而言,他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曾有过教师经历的他,即使离开了三尺讲台,也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根本。“国家栋梁之材需要一代代传承和培养。”带着这样的使命和担当,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同志,尽可能多地给年轻同志磨砺、锻炼的机会,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感恩于张君良老师的教诲和培养,他的弟子们即使已经成长进步、展翅高飞,仍然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心中敬重的“张老师”。
 
  张君良同志传授给弟子们的,不仅仅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严谨细致、艰苦奋斗的作风。“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话,张君良同志既用来勉励年轻人,更用来鞭策自己。
 
  在工程设计单位当翻译是比较辛苦的,经常要在很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询价、报价或合同等文本的英文版翻译工作,出差谈项目更是家常便饭。张君良至今还清晰记得他经历的一场异常艰苦的谈判。那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河南义马的煤制气项目与澳大利亚鲁奇谈合同。 这个项目是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建设的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一期工程总概算28.47亿元,其中义马气化厂投资15.58亿元,生产规模为日产净煤气120万标准立方米。
 
  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项目投资大,业主筹不到那么多钱,必须使用澳大利亚的政府贷款。而使用人家的政府贷款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采购人家的设备,合同的商务条款必须由澳大利亚政府一条一条审核批准, 否则就拿不到贷款,项目泡汤。参加谈判的有河南省的官员、义马矿务局代表(业主)、当时的化二院(业主的技术顾问和中方设计单位)、德国鲁奇(专利商)、澳大利亚使馆商务处官员及使馆雇佣的翻译和澳大利亚鲁奇(承包商、澳大利亚的设计公司)等单位,每一句话都可能牵扯到参与会谈的某方的利益,谈判难度可想而知。二十多天的紧张谈判进度迟缓,收效甚微。此时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合同签署,否则他们将收回贷款。那么所有努力都将前功尽弃,义马项目也可能因此而夭折。
 
  一环扣一环的连锁效应,给项目团队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72小时,这无眠的,极度难熬的72小时考验着大家的耐力、毅力和体力!谈判各方挑灯夜战,日以继夜,又夜以继日,直到大家半睡半醒地趴在谈判桌上,但谈判仍在进行。代表们充满血丝的双眼艰难地睁开又闭上,闭上又睁开,桌边的代表们想着如何找到严谨的,双方又都能接受的措辞,台下的决策者们都忙着考虑合同有没有法律、商务方面的漏洞或技术上的疏漏。当某方想出一个议题就用铅笔推醒对方,由翻译传达过去,自己合上眼睛。对方给出答案后又用铅笔推醒另一方,由翻译传达过去,自己也合上眼睛。瘫坐在椅子上的双方代表疲惫不堪,不再有往日的神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贷款要求的谈判事项,确保了义马项目如期进行。这次谈判后张君良的体重减轻了将近10斤。
 
三、一生所向、矢志不渝,虔诚笃行修炼“三实”之人
 
  张君良同志确实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经他看过的译文字字玑珠,很难找到瑕疵,他对译文的要求精益求精,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这样的热爱和执着造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然而,生活中的张君良,为人低调、谦和,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忠于家庭、踏实谦虚、温润如玉。他倡导“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这“三实”即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张君良和爱人相识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父母做主,媒妁之言”下结成伉俪。守得一人,便是一生。张君良同志和爱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模范夫妻。张君良同志常年忙于工作,爱人便倾注全部身心照顾好家庭;闲暇时,张君良教授爱人学习英语,让爱人同自己共同成长进步;结婚48年来,他少有浪漫的甜言蜜语,但曾经许给妻子的承诺却都一一兑现…… 夫妻二人的关系,用爱人对他的评价来说就是“亦师亦友”。
 
  张君良同志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并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家庭、家人对他的全力支持。
 
  1988年,沧州大化拟引进瑞典诺贝尔公司的TDI(甲苯二异氰酸酯)技术,合同部分已经谈判完毕,诺贝尔公司也已完成项目的基础设计,需要业主和设计院去巴西示范厂考察这套装置的实际运转情况并检验技术数据的真实性。当时,张君良同志因鼻子大出血(鼻䶊)不得不居家病休。院长朱长赢思索再三,最后还是希望由张君良同志陪同代表团完成这次任务。于是,在一个大雨天,朱院长亲自登门看望张君良。就在张君良家里,朱院长亲眼目睹了他出鼻血的惨状,犹豫了半天始终不忍心开口,在张君良同志的再三追问下才终于吞吞吐吐说明了来意。
 
  张君良同志毫不犹豫地表示,不能因为他目前的状况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日程安排。他建议整个团队按原计划赴巴西现场参观,然后从巴西前往瑞典。张本人可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在家里休息,然后从北京直飞瑞典,在那里再和整个团队碰头。就在朱院长喜忧参半、犹豫不决之时,张君良年迈的老母亲终于发话了。“这么多年你忙工作,管不了家、管不了身体,我们都支持你。但是国际长途飞行时间这么长,你的鼻子会受不了的。我坚决不同意!”看着一向毫无怨言支持自己工作的老母亲态度竟如此坚决,张君良无奈地向妻子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多年的夫妻默契,张君良同志的爱人自然清楚丈夫的行事原则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她更明白此次工作的重要性。最后,一家人还是合力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张君良同志克服困难并严格按照医嘱带足药品和治疗工具登上了飞往瑞典的航班,圆满完成了这次从瑞典诺贝尔公司接受初步设计的翻译任务。
 
  还有一次,正值除夕,本应一家人其乐融融团圆守岁,张君良却接到了紧急出国的工作任务。不能一起团聚过节对于张君良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但他这次割舍不下的,是刚刚意外骨折的老母亲。深知张君良的担忧和顾虑,爱人微笑着拍拍胸脯对他说:“怕啥?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去工作吧!”妻子多年来对他无怨无悔的支持和付出,是张君良同志最坚强的后盾。每每提到妻子,张君良心中不仅有着深深的爱意,更感激她的理解、宽容和担当。
 
  张君良同志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作风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更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他热心助人的点点滴滴里。1985年康乐街的宿舍院里10号楼落成,张君良分得一套住房。当他去看新房时几个油漆工正在给门窗刷油漆。谈话间一位满面愁容的女工告诉他自己有一个高位截瘫的女儿,担心她老了以后女儿无人照料,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张君良同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位母亲的请求,免费给她的女儿王宝琴教授英语,以便她学成之后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解除日后生计的烦恼。张君良同志用心教,王宝琴努力学,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张君良还给她讲了很多自立自强的道理。一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王宝琴凭着她的坚韧和执着能够独自承接翻译任务赚钱了。这件事情轰动了山西省残联,多家报纸争相报道王宝琴身残志坚的事迹,并被誉为“山西的张海迪”。此后王宝琴有了自己的爱慕者,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退休后的张君良,终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他看到院子里老人们理发不方便,于是在公司离退部的组织下和胡佩璠同志每个月都抽时间免费为离退休老同志们理发。对于身患重病、瘫痪卧床的老人,他便带上工具登门服务。
 
  对于张君良而言,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无论事情多小,他都会感到开心,乐此不疲。他会经常谦虚地说:“惊天动地的伟业咱可做不了。我做的都是凡人小事,不足挂齿,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做了最普通的事!”
 
  是啊,张君良同志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翻译工作者,也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共产党员,但是在凡人小事之中彰显了他的不平凡和不普通。